http://lifeexplorer.pixnet.net/blog/post/25219358


土壤改良與管理


http://203.68.20.65/science/content/1989/00020230/0010.htm#化學肥力的改良


      【摘要】西方有句諺語:「施石灰不施肥,富了父親,窮了兒子。」
      我們腳下的土壤乃所有陸地生物賴以生存的寶貝。它賦有孕育生命的能力,更具有消毀、儲存及循環廢物的功能,否則地球上將充滿廢物而為害我們的環境。此外土壤更可作為工程材料,如製磚瓦、作路基及土壩等。
      土壤與文明的關係非常密切,歷史一再證明,許多地區因對土壤管理不慎而造成人為沖蝕或劣化。曾是生長茂盛的良田變為荒蕪不毛之地。短視無補充的土壤管理乃土壤劣化主因。西方有句諺語:「施石灰不施肥,富了父親,窮了兒子。」(Liming
      without fertilizer makes fathers rich and sons
      poor.)由於石灰的誤用,掠奪了土壤肥力,久而久之,土壤勢必劣化。
      土壤含有適量有效的植物養分、酸鹼度適中、不含過量致毒物質,則可認定為具有高化學肥力。可是作為植物生長基質,土壤更需供應植物水分和氧氣。此外,根域溫度變化及其機械性質等,也與植物生長有關。所以土壤生產力除了化學肥力外,尚應考慮物理肥力。本文即分別介紹此兩種肥力改良的原理及方法。
      物理肥力的改良
      如前所述,土壤物理肥力係指:可支承植物不影響發芽生根、通氣透水性佳和根域溫度變化適宜等而言。這樣性質的土壤需要質地中等、構造穩定,且含有機物豐富。中等質地土壤最適合植物生長的三相比例,如右上圖所示。
      此一理想狀況在細質地如黏土、粗質地如砂土等土壤不易達到,必須藉重有機物幫忙。有機物雖然不能改變土壤真質地(true
      texture),但可改變土壤視質地(apparent texture),使砂土或黏土變成似壤土(loam-like soils)。
      此外有機物對中等質地的壤土也有極大功用;土壤中的砂粒、坋粒及黏粒如果呈單粒狀態存在,其物理性必然不好,因為中等質地土壤大、中、小的顆粒級配良好(工程上如此說),很容易被夯實(compaction),而形成極堅實的土壤。這種土壤比砂土或黏土更不利於植物生長,幸好有有機物幫忙,使這些單粒形成團粒,土壤才能呈疏鬆狀態,而有利於水、氣、熱之流通。
      土壤團粒化的機制為:單粒經絮聚作用(flocculation)形成粒團(floccules),因為粒團並不穩定,遇水即會分散,所以必須有膠結物進行膠結作用而形成穩定的團粒。有機物即為良好膠結劑,土壤物理肥力的改良即著眼於此。
      自然膠結物大都是多醣類及醣酸聚合體。應用合成化合物代替自然聚合體,使土壤團粒化或穩定自然團粒,此類化合物統稱為土壤物理改良劑(soilconditioners)。已往這方面的研究獲得許多肯定的結果。土壤物理改良劑施用量雖少但價格昂貴,致無法推廣。
      最早商品化的合成化合物在1951年推出,以Krilium為商標,是水解聚丙烯(HPAN)、乙烯乙酸(VA)及順-丁烯二酸(MA)的共同聚合物。後來推出的有聚乙烯乙醇(PVA)、聚丙烯酸(PAA)及聚丙烯醯胺(PAM)等。後來有許多工業副產品變成市售土壤改良劑,既未註明化學成分,又沒有說明實際功效。總之,二十世紀中葉是土壤改良劑的黃金時代,由於過分誇張,造成企業界走向新產品商業冒險的不歸路。市場上充斥著各色各樣的土壤改良劑,有水溶性者,也有乳化劑者,多少有些穩定土壤團粒功效。但施用成本與實際效應並不相當,因此幾年內便煙消雲散,不再有當初盛況。不過,土壤改良的基本觀念則是絕對正確,只是後來這方面的研究是以較謹慎的態度,考量成本與效益而已。
      化學肥力的改良
      化學肥除植物養分外,還有酸鹼度及鹽度。酸鹼度可以施石灰或硫加以調節,而鹽度過高則需先知道鹽分聚積的原因,再決定改良方法。鹽分地有三種:即鹽土、鹽鹼土及鈉土。其形成原因甚多,如地下水位過高而蒸發量又大於降雨量、整地或灌溉不當、海水倒灌或飄鹽等是。鹽分地在改良前先要消除聚鹽之原,否則不會成功。鹽土較易改良,用洗鹽方法即可。鹽鹼土則需先施石膏再洗鹽方才有效。最難改良的是鈉土,奚里爾(D.Hillel,1980年)建議用逐步洗鹽法,即先以鹽度較高的水洗土,再逐漸減低水中鹽度,如此可以防止因洗鹽而導致土壤不透水,使嗣後洗鹽工作無法順利進行。
      至於養分供應能力,改良方法除施肥外,還可改變土壤化學性質以提高保肥力。茲略述如下:土壤表面具有負電荷,其電荷來源有二:其一為同型代換,以Al+3代換四面體中之Si+4,或以Fe+2、Mg+2代換八面體中之Al+3,而使結晶格子中少一正電荷,表面即帶一負電荷。由此而產生之電荷量不隨外界環境而變,故稱為定表面電荷(constant
      surface charge)或永久表面電荷。
      另一電荷來源是由電位決定離子(potentialdetermining
      ions)吸附於土壤而產生,一般土壤中電位決定離子為H+及OH-。換言之,其電荷量是隨土壤pH而改變。故稱pH依賴性表面電荷或可變表面電荷。土壤陽離子交換量與土壤表面電荷密度有關。
      化學改良土壤之道,即如何增加可變表面電荷量以提升土壤陽離子交換量,則能增強土壤保肥力。所用的改良材料稱為化學改良劑(soil
      amendments)。已往研究證實大量施用磷肥可以增加土壤可變表面電荷量,但大量施用磷肥有兩個缺點:一是大幅提高生產成本,農民不易接受;其次大量施用磷肥會造成地面水污染。磷素改變土壤可變表面電荷之原理是,土壤吸收磷素後,即降低零電點(zero
      point ofcharge)。零電點愈低,則表面電荷量愈大。
      尋找一項能代替磷肥,改良土壤化學性質的材料,首先該離子在土壤中的行為要與磷酸根離子相似。磷酸根離子為四面體,矽酸根離子也是四面體。故凡含矽之材料均可一試。我們曾用矽酸鈉試驗鳳山黃壤及后里紅壤,結果證實均有效。矽酸鈉雖對環境不致造成污染,但用於田間成本仍高。後來我們又用工業廢料及天然石粉試驗也有效。前者如爐渣(煉鋼廠廢料)及飛灰(火力發電廠廢料);後者如沸石及玄武岩石粉。這些材料含SiO2量均在30%以上。試驗結果飛灰用量宜在1%以下,多用則由於飛灰本身具正電荷,反而中和了土壤表面負電荷。爐渣與沸石則因用量增加,會使土壤表面電荷提高。玄武岩石粉尚在試驗中,不久將有結果。
      工廠需花錢處理這些材料,才不致污染環境,用於改良土壤可以說廢物利用,一舉兩得。不過根據已往經驗,如果有企業界介入,原來不值錢的廢料,一旦變為商品,價格即大幅提高,工廠也將視為奇貨,待價而沽,最後使研究者改良土壤的意義頓成泡影。
      土壤改良無論施用化學改良劑或是物理改良劑,想法絕對正確,做法則要各主管單位設法促成。首要工作是立法,規定商品登記、價格限制,並註明販賣肥料的成分。台灣土壤改良工作遲早都要施行,《中央日報》曾刊載一篇文章說:「據省農林廳調查,全省九十萬公頃農田中,有60%需要改良。」這個數量,大得實在驚人,所以此方面研究及推廣,愈早開始愈好。如今糧食過剩,沒人覺得重要,一旦糧食缺乏,再倉促從事土壤改良,成功機會不大。作者深信土壤改良工作困難固多,只要無人從中謀取暴利,將來大規模改良台灣土壤,前途仍極樂觀。
      萬鑫森任教於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研究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賜哥的菜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