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tactri.gov.tw/htdocs/plant/icm/%A4j%BB[%BE%E3%A6X%BA%DE%B2z.pdf


大蒜整合管理
Integrated Crop Management
of Garlic
楊秀珠 主編
金門縣安全農業發展計畫執行成果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 彙編
金門縣政府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三月


大蒜整合管理
目錄
一、害物整合管理之理念與執行(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楊秀珠) ---------------- 1
二、品種性狀、生理特性與栽培管理(桃園區農業改良場許苑培) ------------- 9
三、肥培管理與生理症(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黃裕銘) -------------------- 15
四、施肥與土壤鹽份累積(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林浩潭) ----------------------- 27
五、病害之發生與管理(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楊秀珠、余思葳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陳任芳) -------------------------------------------------- 35
六、病毒病害及健康種苗之選別、培育(農業試驗所鄧汀欽) ------------------- 47
七、蟲害之發生與管理(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黃莉欣、蘇文瀛) ---------------- 57
八、青蒜之採收與貯藏(桃園區農業改良場臺北分場張粲如) ----------------- 67
九、蒜球之採收後處理技術(農業試驗所王怡玎) -------------------------------- 69
附錄一、化學肥料之成分
附錄二、蔥、蒜及韭菜已推薦之防治藥劑


~ 1 ~
第一章害物整合管理之理念與執行
楊秀珠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
臺中縣霧峰鄉光明路 11 號
電話:04-23302101
傳真:04-23321478
E-mail: yhc@tactri.gov.tw
前言
所有的農業生產者均希望以最小的耕地面積獲得最高的產量,而世界人口數
持續不斷的增加,目前所生產的農產品數量勢必將不敷使用,因此增加耕地面積
或提高產量有其實質上之必要性。然而對大部份地區而言,耕地面積是無法增加
的,而以農業耕作對環境所造成的影響及地區群聚性考量,增加耕地面積亦有實
際執行上的困難,因此,欲利用現有的耕地面積而增加產量,則需持續不斷地改
良農業栽培技術,其中極為關鍵的項目之一為利用作物保護技術降低作物損失,
但如何達到增加產量的目標,郤對環境及資源未造成影響,對農民或消費者均不
致於造成持久性的傷害,皆為極大的挑戰。
永續農業是永續發展主要因素,亦為未來農業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乃因其
可協助生產安全、健康的食物,改善飼料的生產外,並可保護不可更新之自然資
源。而害物整合管理則為永續農業極為重要的策略。
害物整合管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可定義為:在維護生態平
衡的前題下,藉由技術整合促使資材整合,藉以有效管理害物,同時達到以較少
的資源投入,產生較大的附加價值的目的。而依據聯合國國際農糧組織的定義,
害物整合管理為有效的整合現有的防治技術,配合合宜的監測方法,以抑制害物
族群的擴張,並維持農藥及其他資源應用後的經濟效益,同時對人類健康及環境
的影響降至最低,因此,IPM 的重點在於維護作物健康的措施下,不影響農業生
態系統的平衡發展與天敵對害物的防治效果。而所謂有效的防治技術包括耕作防
治、生物防治及化學防治等,故IPM 的基本原則在於提升農產品品質、產量及
永續性。
對農民及害物防治操作人員而言,IPM 是依照該地區的耕作狀況,適當的將
耕作、生物及化學防治方法加以整合,藉以經濟而有效地管理病害、蟲害、雜草
及其他有害生物,同時不會對環境造成太大的影響。因此,IPM 之管理技術中不
可輕忽選用合適的品種、生物防治及生物技術。
IPM 的基本原則在於利用地區性可應用的方法及模式,發展出適用的策略,
因此IPM 成功的使用者必須評估所選用之IPM 策略是否可發揮效益,且所花費
的成本是否在容許範圍之內。若IPM 的策略無法發揮預期的效益,則執行該策
~ 2 ~
略的農民有必要將其修改,以期能實際執行而發揮效益。
IPM 策略的決策過程:IPM 策略的決策可視害物實際發生狀況,依下列流程
進行:1、害物鑑定:害物鑑定流程為:(1) 詳知害物之發生狀況,包括為害狀
況、疫情進展及疫情監測等害物之動態發展;(2) 探討害物種類與來源:包括害
物鑑定、發生生態等。2、族群數量:詳細調查害物族群擴展速度,並估算族群
數量。3、危害及經濟損失:評估該發生族群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及引發的經濟
損失程度。4、可行的防治策略:依據已調查的結果及評估,擬定可行的防治策
略。5、相互作用(interactions):評估不同防治策略間之相互作用,去除可能產生
拮抗作用的防治策略,保留具協力作用之防治策略。6、環境及合法性的約束:
經評估後認為可行之防治策略不可貿然施行,而是需評估其對環境的影響;可能
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者需略去不用,同時需考量是否與現行法律或法規相抵觸。
7、決策:評估後可行之管理策略依實際狀況可為三種,分別為維持現狀、改變
作物及消除害物,採取防治行動並不是必然的。
害物整合管理執行成功時,可達到下列優點,包括:(一) 增進消費者對農產
品的信心;(二) 以較少的資源輸入而獲得較多的利益;(三) 維持農產品的產量
及品質;(四) 降低害物的嚴重度;(五) 保護有益生物的繁衍;(六) 降低抗藥性
的發生頻率;(七) 保護農業生態環境,以利於永續經營。
IPM 是作物整合管理(Integrated Crop Management,簡稱ICM)系統之子系
統,而ICM 又是永續農業(Sustainable Agriculture)的子系統,永續農業則為國家
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子系統。IPM 深陷系統網絡中,企求兼顧生
產面(經濟的)、生活面(社會的)及生態面(環境的)的總體效益。因此,害物整合管
理為農業永續經營及永續農業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同時也是作物整合管理
(integrated crop management,ICM)所不可或缺的基本措施, 主要因為作物整合
管理是因應農業長期永續性經營所發展出來的農業系統,整個系統需考量作物的
利益、環境因素,包括合適的土壤、氣候及經濟條件,而保護農業環境中的自然
資源在長期規劃中亦需列入重要考量,因此,在操作過程中,除需避免資源浪費、
提升有效性外,亦需將污染降至最低程度,然而ICM 並非一層不變的,而是隨
時依據研究、技術開發及經驗而改變。
IPM 策略之基本原則
IPM 包括三基本原則,分別為預防、監測及整合應用。依據不同的地區的環
境因子、作物生長勢及害物發生生態訂定不同的管理策略。監測時則需果斷,並
隨時與專家系統配合。整合應用則為將物理、生物及化學之方法加以整合後,靈
活應用以達抑制害物族群擴展,減少作物損失之目的,且將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
低。
一、預防(Preservation):
預防主要的目的為防止病蟲害與雜草等害物的最初感染源擴展、蔓延,可由
下列面向考量:
~ 3 ~
(一) 適地適種:適地適種為執行整合管理的第一要素,將植物栽培於適當的
環境,切勿將須低溫栽培的植物種植於高溫地區,亦不可將熱帶果樹栽植於高冷
環境下,以確保植株生長良好。
(二) 輪作(rotation):同一田地選擇多種不同種類的作物,輪流種植稱為輪
作。輪作時以具有互補作用,改良土壤結構,滅少土壤沖刷為原則。輪作最主要
的效用有二:1、避免連作障礙; 2、減少土壤傳播性病害及線蟲的發生,是以
輪作可減少線蟲及土壤病害之發生。
(三) 作物類別:儘量避免在寄主作物旁邊栽種相同種類作物,以防止雜草及
病蟲害蔓延。
(四) 合適的品種與品種多樣化:選種合適的品種為生產優質農產品極重要的
因素之一,故需依據環境因素慎選合適的品種,以達最高品質,此外,品種多樣
化,可適度調整產期,延長供貨期,避免產期過於集中,因量大而造成價格低,
甚至因供過於求而滯銷。此外,不同品種混植,可提供授粉樹而增加受粉率,降
低生理落果機率。
(五) 田區衛生管理與清園:
田間衛生與廢棄物處理影響田間防治效果極巨,然往往未受重視,主
要乃因其損失於無形,且防治效益不易評估,同時廢棄物不易處理。以柑桔立枯
病之防治為例,農民於補植時雖種植健康種苗,但未進行清園,木蝨可快速由病
株遷移至健株,再次造成感染,受瓜果實蠅為害的果實,小菜蛾、斜紋夜盜蟲、
介殼蟲等為害的植體,均可成為重要的傳播源,亦即任一殘株或殘留的罹病蟲害
植物組織均可成為害物之溫床,實應加強處理。
加強田間衛生管理除可大量降低病蟲害之傳染源外,同時可改善栽培環境,
營造適合植株生長且不利害物擴展之環境。管理重點為:1、於害物發生初期剷
除受害植株或清除受害組織,可減少傳染源;2、栽培期間隨時清除受害組織,
可減少害物的傳播;3、採收後迅速清除殘株,可減少害物的繁殖機會,降低下
一期作害物的發生,並可避免擴展至鄰近田區。清理後的組織可採用燒燬或堆肥
化處理,藉由發酵過程中所產生的高溫殺滅害物。
防除雜草除減少養分及空間競爭外,亦有助於病蟲害防除。主要乃因雜草經
常為病害的寄主而成為重要傳播源,同時雜草亦是媒介昆蟲之溫床而傳播病毒病
害。加以雜草叢生時,導致小區微氣候之改變,造成溫度改變、濕度增高,更可
促使病害發生。為確保作物免於被害,雜草防除為必要之措施。
(六) 灌溉:適當的灌溉可增進和維持作物的健康,亦可影響害蟲產生。部份
作物可利用淹水灌溉,如低海拔的水稻可利用淹水防除雜草。土壤棲息菌所引起
之病害長期淹水亦可抑制其繁殖,但排水不良地區則需考量土壤水分對作物根系
生長之影響,而適度減少灌溉水量。
(七) 自然棲地管理和生物多樣性:農地環境管理必需維護生物多樣性,包括
~ 4 ~
害蟲的天敵。農田周邊之植被需小心管理,如果樹園不但可以提供有益昆蟲和其
他動物作為掩蔽所,葉片亦可提供捕植蟎藏匿、繁殖,藉以防治害蟲;蛇可以防
治老鼠,而且可維護植物群和動物群的多樣性。
(八) 間作:在相同的農地上,以及相同的生長期內,種植兩種以上的作物,
稱為間作。例如在玉米的下方栽種大豆,除可幫助土壤肥力增加外,亦可減少雜
草生長。間作雖然會費工,但是可減少病蟲害發生。
(九) 採收與貯藏:適當的採後處理(採收、種子清潔及儲藏)可以減少農產品
中的雜草種子和病原菌。採收後處理可保持農產品的品質,同時預防貯藏病害之
發生,故需加強採收前之處理,以促使產品於採收時進入顛峰狀況,並於傍晚或
清晨低溫時採收,降低採收後的呼吸及其他生理作用,以延緩老化現象。而採收
後之處理亦極重要,包括貯放於合宜之貯藏環境及選用最佳之貯藏方法。而所使
用的容器,除需選用不易造成農產品擦壓之材質外,同時需保持清潔、未受病原
菌污染,必要時定期進行清洗及消毒。
(十) 耕犂:利用人工或機械耕犂可改變土壤的結構,配合殺草劑之應用,可
有效抑制雜草生長。乾燥或雨量稀少地區可選用萌前殺草劑,而萌後殺草劑配合
耕犂,可有效控制田區之雜草,同時增進土壤肥力和質地。
(十一) 植物營養:若能依據作物需求,充分了解土壤所含的營養成分,配合
肥料的性質,建立合理化的施肥模式,除可增加植株的健康度,而降低病害的發
生,同時可促使農業永續發展,以維持農業生態平衡。為符合維持固定的經濟效
益,而非追求絕對高產量的原則,除合理化施肥外,仍需建立少量多施的習慣,
必要時配合液體肥料噴施,可達快速促進生長、開花的目的,並可增加色澤的鮮
艷度,同時提升抗病力。
二、監測(Observation)
進行害物整合管理時,同時需發展監測系統,包括作物與害物監測、管理成
效監測、決策支援系統及大面積管理。
(一) 作物與害物監測:定期監測害物(生理性及生物性)發生之必要條件,包
括環境因子,害物及寄主之狀況。監測資料有助於防治時機及防治方法的應用,
愈詳盡愈有助於擬定可行的管理策略。因此整合管理中不可忽視的措施為種植管
理記錄,隨時觀察並保存良好且詳盡的記錄,包括雜草、蟲害及病害等之記錄,
並保存完整之田間分布圖,可幫助害物發生及蔓延之判斷,同時避免在同一栽培
田於不同時期栽培相同品種或種類之作物,亦為整合管理必需注意之項目。
由於科技之進步,多項科技產品已逐漸應用於日常生活及農業生產,其中極
為先進者為地理資訊系統/全球衛星定位儀(GIS/GP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s),利用衛星系統及遠端感應器等先進儀器,可監
測作物產量、土壤性質、質地、含水量、營養成分,甚或土壤酸鹼度,對於植物
保護工作的應用,可用於監測蟲害棲群密度、雜草族群,而病害上之應用則較著
~ 5 ~
重於微氣候因子之監測。
(二) 管理成效監測:監測並了解管理策略執行後之效果,以利隨時調整管
理模式。經由詳細資料,可進行預防性之保護措施,或根據實際狀況,適時、適
量進行管理,而達整合管理之經濟效益,不致產生太多之浪費,應為未來整合管
理之監測系統中不可或缺之因子。
(三) 決策支援系統:專家、團隊必需協助農民了解監測所產生的數據,建立
簡易的專家系統,或以圖表、小冊子或利用媒體,提供農民預測資料以為管理之
依據,若能及時提供相關資訊,皆可協助農民有效進行害物整合管理。
(四) 大面積管理:地方和國際互相合作,提供最適宜的IPM 策略,以有效
控制有害生物,相關之策略需由由政府單位建立者包括:1、檢疫相關法規;2、
提供諮詢服務;3、高移動性昆蟲之防治策略。
三、整合(Integration)
(一) 耕作與物理防治(Cultural and physical control)
耕作防治為在作物栽培管理過程中應用農耕方式減少病蟲害發生,而
達到害物防治的目的,其中亦包括物理方法之應用,常採行的方法簡述於下:
1、輪作(rotation):輪作最主要的效用有二:1、避免連作障礙; 2、減
少土壤傳播性病害及線蟲的發生,是以輪作可減少線蟲及土壤病害之發生。
2、種植時機:掌握最合宜的種植時期可促使作物生長旺盛而增強抗性。
3、播種及種植深度:適宜的播種及種植深度可促使作物快速生長,埋
土過深不利於發芽、生長,嚴重影響植株生長,同時亦造成埋入土中部份的組織
因濕度過高而腐爛,影響成活率。苦瓜萎凋病為夏季苦瓜栽培之重要病害之一,
為防治本病,中興大學利用抗病性強的絲瓜根砧發展出嫁接苗,成功的控制萎凋
病的發生。然部份農民種此嫁接苗時種植深度過深或種植後培土,致使苦瓜藤蔓
埋於土壤中而引發萎凋病大發生,因而喪失嫁接苗防病功能。
4、種植、播種前之土壤及苗床管理:種植及播種前宜將土壤維持於最
利生長狀況,育苗期尤需注重苗床土壤及幼苗期管理,使植株早期生長旺盛,可
增加植株之抵抗力,相對減少栽培期的管理。
5、避免密植植物:植株過於密植時,易導致小區溫度、濕度增加,因
而增加病害之發生機會,同時過於密植時,植株易徒長且生長勢較弱,對病害之
抵抗力亦相對降低,因此適度調整行株距,實有其必要性。此外,合理的生長空
間促使植株生長勢旺盛,枝葉厚度增加,受蟲害侵害的機率亦相對降低。
6、阻隔法:套袋、畦面覆蓋與簡易設施等均可阻隔作物免於受害物侵
害。幼果期套袋,可保護果實免於受病、蟲害侵染,而減少損失,同時提升品質。
畦面覆蓋除可預防雜草外,同時可預防露菌病、病毒病等之發生,亦可預防害蟲,
例如蚜蟲及黃條夜蚤之傳播。為預防木瓜輪點病,近年來,網室栽培已成為木瓜
栽培之主要模式,主要功能為防止蚜蟲(非永續性傳播)入侵,但成本高,颱風季
節風險大,且容易發生葉蟎、白粉病,因此,仍需整合相關的配套管理措施。
~ 6 ~
7、土壤曝曬(Soil solarization):曝曬土壤亦為土壤處理的方法之一,
將土壤覆蓋透明塑膠布後,利用陽光曝曬可殺死表土之病原菌,一段時間後翻土
再曝曬,則可將深層土壤中之病原菌殺滅,而後再種植,如此亦可達到土壤消毒
之目的。同時在曝曬過程中,可將部份累積於土壤中因施肥不當所造成的鹽基藉
高溫促進分解作用而降低或消除,藉以減少因肥培失衡所造成的連作障礙。
(二) 生物防治(Biological control)
在蟲害方面常見的生物防治方法包括:1、釋放天敵:赤眼寄生蜂防治
亞洲玉米螟、捕植蟎防治葉蟎及釉小蜂防治紅胸葉蟲;2、性費洛蒙之應用:楊
桃花姬捲葉蛾及斜紋夜蛾及甜菜夜蛾;3、應用蟲生微生物(微生物農藥):最典
型而成功的例子為蘇力菌防治小菜蛾,此外,應用綠殭菌及核多角體病毒防治斜
紋夜蛾及甜菜蛾亦為極有效的防治方法。而除了應用誘引劑進行誘殺及監測可達
極佳之效果外,亦不可忽視忌避劑之應用,至於栽植忌避植物亦不失為降低蟲害
之良策。
生物防治應用於病害較為典型者為拮抗微生物與有機添加物的利用,以活
化土壤生命力,並降低土壤傳播性病害,較常見者為1、利用菌根菌或拮抗微生
物處理種子或種苗後種植;2、施用特殊配方之有機質肥料誘導土壤中之拮抗菌
繁殖,藉以抑制土壤傳播性病原菌之擴展;3、噴施拮抗微生物:包括木黴菌及
枯草桿菌等。將木黴菌(Trichoderma sp.)等具分解纖維質能力的有益菌種,分別
接種於稻殼堆肥及蔗渣木屑堆肥等,施用於土壤後可發揮拮抗作用而降低土壤傳
播性病害之發生;4、應用微生物製劑等生物性農藥作為地上部噴施,如枯草桿
菌(Bacillus subtilis)防治豌豆白粉病及檬果果腐病;5、微生物之代謝產物或相關
之衍生物作為病害防治用。
(三) 化學防治資材之施用(Chemical control)
施用防治資材主要目的為將害物之族群維持於經濟危害基準之下,而
非將其徹底滅除,因此需儘量採用非化學製劑的防治方法以降低害物族群,以避
免不必要的施藥為最終目的,而非將植物保護資材的施用降至最低。故選用時宜
以IPM 的管理策略為依規,需有預防重於治療之理念,儘量採用非農藥防治法,
此類防治資材種類極多,包括性費洛蒙誘殺、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套袋等,此
外,避免長期大量採用化學農藥,僅在關鍵時刻關鍵性、合理化的施用,同時需
有預防重於治療之理念。但當當藥劑的應用已無可避免時,宜慎選藥劑,將其對
有益生物、人類及環境之影響降至最低。
任一害物防治策略均需大面積的共同防治較易收效,以斜紋夜蛾及果實蠅的
防治為例,目前各地區採用重點式、小面積之防治,農民雖了解監測與誘殺之有
效性及重要性,然因小規模進行,農民往往懼怕大量成蟲往誘殺區集中而造成嚴
重危害,故誘殺及監測之意願均極低,如何於害物發生區進行全面性之共同防
治,實刻不容緩。
化學農藥合理、安全施藥技術簡述如下:1、增進病蟲害知識,建立合理用
~ 7 ~
藥模式;2、正確診斷,對症下藥;3、選擇合法、品質優良及價格合理之農藥;
4、依推薦稀釋倍數調配藥劑濃度,避免連續使用同類型藥劑;5、儘量減少用藥
種類: 多選用可同時防治多種病害或蟲害之藥劑。如:可尼丁:同時防治葉蟬、
粉蝨類及薊馬類害蟲,合芬寧:同時防治蟎類、葉蟬類及薊馬類害蟲,亞托敏:
同時防治疫病、炭疽病及露菌病,三得芬:同時防治枝枯病及茶餅病,畢芬寧、
克凡派:同時防治蟎類、螟蛾類及薊馬類害蟲等;6、不任意混合藥劑,以降低
防治成本,並避免藥害發生,尤其是同性質藥劑避免混合使用,以降低藥害風險。
如:加保利混合萬靈;7、把握最佳施藥時機,減少用藥次數;8、風雨前後加強
防治。風雨前施用保護劑,風雨後施用治療劑;9、避免並防患藥液飄散。加強
防患措施,避免藥液飄散造成非目標區及鄰近環境之藥劑污染;同時需避免所栽
種之作物受其他區域之藥液污染;10、注意抗藥性問題;11、遵守安全採收期的
規定,確保產品的安全;12、遵守用藥的安全規範,保障自身的安全及13、注
意對環境的污染問題。
害物整合管理(IPM)之實際執行
由於作物整合管理為結合多種管理方法而加以應用,其中包括作物栽培管理
方法、肥培管理、害物之預防及治療方法,依據成本、技術水準、作物種類、藥
劑與資材之靈活應用及其他環境及社會等因子而加以考量。但其管理模式並非一
成不變,往往受耕作時的特殊狀況、當地的農業政策、其他農民及社會經濟所影
響,因此因地制宜為IPM 執行過程中極重要的理念,也就是說,IPM 的決策過
程中,是必需兼顧政治層面、生態層面、社會層面與經濟層面的考量,同時不可
跳脫科技化的操作模式與管理。
實際執行 IPM 策略時需由三方面著手,分別為教育與訓練、多方合作及技術
轉移與執行能力提升。
一、教育與訓練(Education and training)
教育與訓練對象包括技術人員、推廣人員及農民,而內容更需涵蓋作物之生
理與環境需求、害物之種類與發生生態、防治技術與防治資材,所有IPM 管理
策略可能應用之相關資訊詳實。而推廣教材以簡單易懂為原則而非太過於學術性
之報導,編印實際、可直接於田間參考應用的技術手冊,引導農民於關鍵時刻即
早動手管理。而其普及性應以數量充足至可人手一冊,而非一書難求。至於資訊
流通與訊息傳遞需精準而快速,網路之應用雖可快速傳遞訊息,至目前為止對農
民甚或產銷班仍非一普及之方式,實有待加強以提昇其實用性,故多元之傳播媒
介仍有其必要性。
二、多方合作(Multi-stakeholder partnership)
在政府機構、農民與民間團體(包括農民團體)就科技領域進行密切之合作,
以開發符合經濟效益之害物整合管理策略。
整合管理策略實際執行時,必需涵蓋三大系統的整合,分別為專家整合、
技術整合及資材整合。首先需藉由專家整合,而達到技術整合,並結合傳統農業
~ 8 ~
及新開發之栽培管理技術,而建立管理策略,提供管理原則、技術及執行方針,
以建立最佳化的管理策略,然並無任一管理系統可適用於所有的狀況,如氣候、
土壤及市場需求改變時,管理技術也需隨著改變,因此必需不斷的以新技術結合
原有的技術,再經由試驗、應用以開發新的管理技術,此外,藉由比較多個經濟
生產系統,亦可獲得經驗而使整合管理的策略更趨於完善,簡單的說,成功的整
合管理策略具備高水準的技術及管理,為一精準農業的管理策略,而非一減量施
用資源的農業。當管理策略經由上述程序建立起來並趨於成熟而達到可實際應用
時,則需整合推廣教育人員,擬定教育方針及推廣模式,以輔導農民充分了解整
合管理的理念及實際執行手段,如此一來,方可將整合管理策略於田間落實,同
時推廣人員亦可成為專家與農民間的溝通橋樑,除可協助專家群宣導管理理念
外,亦可協助農民反應實際應用所產生的效應,進而進行檢討、改進。隨著專家
及技術整合後,所應用的資材亦趨於完善的規劃與應用,若能藉由資材整合,使
各類資材的供應趨於簡單化,則整合管理的運作當可事半功倍。
三、技術轉移與提升執行力(Technology transfer and capacity building)
政府之研究與推廣單位、非政府單位與業界均需就其所發展之IPM 策略進行
技術轉移,將相關資訊和應用技術正確地推廣至農民以實際應用,藉以提升農民
之執行力。同時主動教育農民,以促進IPM 策略之有效應用。
~ 9 ~
第二章 品種性狀、生理特性與栽培管理
許苑培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桃園縣新屋鄉後庄村 16 號
電話:03-4768216
傳真:03-4768477
E-mail: shun@mail.coa.gov.tw
前言
蒜(Allium satium Linn)為蔥科(Alliaceae)之蔬菜作物,青蒜原產於中亞細亞,
次產於地中海,許多文化古國包括埃及、希臘、羅馬及中國皆食用,並經由西班
牙人傳入歐洲,而英國直到16 世紀中葉才引進,為世界性的重要蔬菜及佐料。
在我國栽培已有2,100 多年的歷史。整個中國種植面積71,000 公頃,產量615,000
公噸。全世界在1987 年之產量約2,662,000 公噸。
莖葉柔軟時稱為青蒜,花梗幼嫩時稱為蒜苔,由鱗瓣集結成磷莖者稱為蒜
頭,另在中國北方食用柔軟幼葉而特稱為蒜苗,若經軟化者又稱為蒜黃,故除作
為新鮮調味蔬菜外,尚可加工製成鹽漬品、漬品、蒜片、蒜粉及蒜油精等用途。
在烹飪藝術中之蒸、煮、炒、燜、燉、滷、燴等均採用大蒜來調味,以增加風味。
臺灣栽培蒜亦有 300 多年之久,主要生產青蒜和蒜頭兩大產業,種植面積有
逐年下降的趨勢,尤其青蒜由民國69 年之3,744 公頃,至79 年之2,068 公頃,
而87 年時僅約1,556 公頃;蒜頭面積近10 年皆維持在6,000 公頃左右(農林廳,
1999)。青蒜因較不受氣候的影響而適宜於全臺各地種植,主要產地為雲林、新
竹、宜蘭及嘉義等縣,產期為11 月至翌年5 月;另在5 月至10 月利用高冷地生
產,產區為鹿谷、埔里、務社、清境、南山及大同等地區。
栽培品種之變遷
一、1940 年代光復前之栽培品種
(一) 黑葉硬骨:硬骨種,葉色最濃,具極早生,蒜瓣數為16.2。
(二) 西螺黑葉:硬骨種,葉色稍濃,具早生,蒜瓣數為14.4。
(三) 溫州蒜:硬骨種,葉色稍濃,具早生,蒜瓣數為11.8。
(四) 學甲白蒜:軟骨種,葉色淡,具中生,蒜瓣數為9.9。
(五) 砂蒜:軟骨種,葉色淡,具晚生,蒜瓣數為8.2(由浙江省崇明、錦州、
餘姚等地引入)。
(六) 土蒜:軟骨種,葉色淡,具晚生,蒜瓣數為7.5。
~ 10 ~
(七) 北白蒜:軟骨種,葉色淡,具極晚生,蒜瓣數為6.9(由浙江省崇明、錦
州、餘姚等地引入)。
二、1960 年代之栽培品種
(一) 西港埔蒜:硬骨小黑葉種,具早生,適宜生產蒜頭。
(二) 西螺白葉:硬骨大白葉種,具中晚生,適宜生產青蒜及蒜頭。
(三) 學甲軟骨:軟骨大白葉種,具晚生,適宜生產青蒜及蒜苔。
(四) 鳳山選1 號:硬骨大白葉種,具中晚生,適宜生產青蒜及蒜頭。
(五) 鳳山選2 號:硬骨大黑葉種,具中晚生,適宜生產青蒜及蒜頭。
三、1970 年代栽培品種
(一) 西港埔蒜:硬骨小黑葉種,適宜生產蒜頭。具極早生,在2 月底即可
採收蒜球。
(二) 西螺白葉:硬骨大白葉種,具中晚生,適宜生產青蒜及蒜頭。
(三) 學甲大片黑:硬骨大黑葉種,具中早生,適宜生產蒜頭。
(四) 花蒜:軟骨大白葉種,具晚生,適宜生產青蒜、蒜苔及蒜頭。
(五) 北蒜:又名嘉定蒜,為軟骨種,葉質柔軟,適宜生產青蒜,具晚生,
可在二月間播種,四、五月採收青蒜。臺灣栽培不易結球,種蒜均需進口,為晚
生種。
(六) 印尼早生:軟骨小白葉種,具極早生,適宜生產蒜頭。
(七) 鳳山選1 號:硬骨大白葉種,具中晚生,適宜生產青蒜及蒜頭。
(八) 鳳山選2 號:硬骨大黑葉種,具中晚生,適宜生產青蒜及蒜頭。
四、1980 年代栽培品種
栽培品種名稱甚為混亂,恐有同種異名或同名異物 ,目前鳳山園藝試驗分
所已將所蒐集保存30 多個種源材料進行特性調查,並建立電腦檔案保存。另臺
南區農業改良場義竹工作站依大蒜植株性狀及蒜球性狀,將臺灣品種分為如下五
群:第一群為官寮種花蒜、花蒜早熟種、王仔社軟骨花蒜、溪埔花蒜。第二群為
西螺-4、西螺-2、西螺大片黑、西螺二片黑、和美白葉種、CITC-11、CITC-12、
嘉義-1、白葉種(西螺)、大片黑、鳳山選1 號、和美早蒜大片黑、壯圍新南產、
西港埔蒜。第三群為宜蘭三星產、新黑葉、花蒜、嘉義-2、花蒜選。第四群為王
仔社軟骨北蒜、江蘇太倉軟骨北蒜、北蒜。第五群為ITC-10、三星(大義)、員山
內城產。
品種分類與性狀
大蒜品種的好壞往往直接影響產量與品質,選擇優良品種對生產是很要重
的。但因鱗莖繁殖變異較少,所以品種不發達。然同一品種群內之系統,其
優劣差異甚大。品種之分類亦因地區不同而有不同的分類基準。
~ 11 ~
一、中國華北地區依蒜瓣大小區分
(一) 大瓣種:蒜頭之鱗瓣數較少(約4-8 瓣),且蒜瓣大,外皮易剝,有香辛
味與高產量,供生產蒜頭及蒜苔為主。如阿城大蒜、開原大蒜、蔡家坡大蒜、同
安洋白蒜等品種。
(二) 小瓣種:蒜頭之鱗瓣數比較多,瓣為細長,皮薄,辛味稍淡,產量稍
低。適於生產青蒜及蒜黃。如白皮馬牙蒜、拉薩白皮大蒜等品種。
二、中國華南地區以瓣膜顏色區分
(一) 白皮蒜:瓣膜呈白色,又可分大白皮與狗牙蒜兩種。大白皮之球大,
蒜瓣均一;狗牙蒜之蒜瓣小而多,1 球有20-30 瓣,大小不同。
(二) 紫皮蒜:瓣膜呈紫或紫紅色,又可分為大紅皮與小紅皮兩種。
三、臺灣地區依莖葉之硬軟分為硬骨種與軟骨種,並依葉片之大小與顏色
再細分
(一) 硬骨大黑葉:葉片闊、直立,色澤濃綠,花梗硬,抽苔難,蒜瓣大,
屬早熟性,適青蒜與蒜球栽培。如學甲硬骨黑葉、莿桐黑葉、西螺黑葉、鳳山選
2 號、土庫黑葉、虎尾黑葉、麥寮黑葉、二崙大黑葉、元長黑葉等品種。
(二) 硬骨小黑葉:葉片狹、直立,色澤濃青,花梗硬,抽苔難,蒜瓣中大
型,屬早熟性,適蒜球栽培。如西港埔蒜、伸港黑葉、彰化和美種、巴西種、秘
魯種等品種。
(三) 硬骨大白葉:葉片闊下垂,色澤淡綠,花梗硬,抽苔難,屬早熟性,
蒜瓣大,適青蒜與蒜球栽培。如西螺白葉、鳳山選1號等品種。
(四) 軟骨大白葉:葉片闊、直立,色澤濃綠,花梗硬,抽苔難,蒜瓣大,
屬早熟性,適青蒜與蒜球栽培。如學甲花蒜、二崙白葉、羅東白葉、宜蘭五葉、
嘉定種等品種。
(五) 軟骨小白葉:葉片闊、最下垂,色澤淡綠,花梗軟,抽苔易,屬最晚
熟性,蒜瓣小,適青蒜栽培。如印尼早生品種。
植株特性與營養成分
大蒜與蔥、洋蔥、韭同為蔥科(Alliaceae) Allium 屬植物,Allium 屬植物原產
於歐洲、亞洲、北非及北美等地區,約有280 種,臺灣自產者有3 種,一般多
具有地下鱗莖,葉根生圓筒狀,花頂生呈繖形花序,並常變形為球芽,花蓋6
片,雄蕊6,柱頭1,柱頭3 淺裂,花期多在春夏間。大蒜之葉扁平狹長、互生、
莖短縮成盤狀,其上產生側芽,由兩層鱗片及一個幼芽所構成,外層鱗片供保護
作用,內層鱗片則為貯藏養分。大蒜鱗莖,由多個蒜瓣構成,包被於多層薄膜之
內。蒜瓣著生在葉腋,但外面葉片的葉腋間不著生蒜瓣,每株平均有6~8 片葉腋
間著生,每一葉腋蒜瓣數目依位置而異,約1~3 個,每個鱗莖的蒜瓣數平均為
~ 12 ~
10~20 個。花莖圓形、堅實光滑,多數品種不抽苔,即使抽苔也不開花結子,所
以多用蒜瓣繁殖。大蒜主要含有特殊成分,可作調味料,增進食慾,同時含有
Alliin,可解毒、殺菌、清血、防疫及健胃等醫療功效,一般營養成分如表所示。
部位
熱量
(卡)
水分
(克)
蛋白
質(克)
脂肪
(克)
碳水化
合物
(克)
纖維
(克)

(毫克)

(克)
維生素
A
(i.u.)
維生素
C
(毫克)
蒜葉 12 87.3 2.1 0.5 9.0 1.5 11 0.4 1140 38
蒜瓣122 66.2 7.0 0.3 24.9 1.1 26 1.2 - 7
生理特性與對栽培環境的需求
蒜為耐霜性、不耐熱植物,喜好冷涼的氣候環境下生長,球莖(bulbs)成熟期
則喜較乾燥氣候。其適應溫度最低為-5℃,最高溫為25℃,種球經過休眠後,在
20~25℃時即可萌芽、發根,莖葉生長適溫為18~20℃,結球除需長日照配合,
也需溫涼氣候條件,花莖和鱗莖發育適溫為15~20℃,若超過25℃時,植株生理
失調,莖葉逐漸乾枯,地下鱗莖亦停止生長。因此,在完成春化後,於13 小時
以上的長日照及較高的溫度環境下,開始花芽和鱗芽分化。反之,在冷涼短日照
下,只適合莖葉生長,而鱗芽形成將受到抑制。因此,臺灣大蒜的結球期間係處
於短日環境下,對鱗芽形成相當不利,所以只能適宜短日品種栽培,但對生產青
蒜則較不嚴苛。
大蒜為淺根系作物,喜濕怕旱,在播種前後對土壤濕度要求較高,使其迅
速萌芽發根。幼苗前期要減少灌水,且加強中耕鬆土,以促進根系發育,防止種
瓣濕爛。待種瓣結束後,大蒜生長加速,應當提前灌溉促進發育。花莖伸長期與
鱗莖膨大期為發育盛期,也是水分需求量最高的階段,因此土壤需要經常保持濕
潤。接近成熟期要降低土壤濕度,以免高濕、高溫、缺氧引起爆蒜,散瓣、蒜皮
變黑而降低品質。
對土壤的適應性要求較不嚴苛,但一般認為蒜最適合之土壤,為富有機質
且排水良好之壤質土壤,種於砂質或較鬆土壤則其蒜頭較輕且品質較差,種於疏
鬆透氣保水與排水性強之土壤,則鱗莖生長發育,蒜頭大而整齊、品質好與產量
高。在黏重土壤則蒜頭較可能變形,且收成時容易破裂。酸性土壤不適合生產蒜
頭,土壤pH 值5~7 時,對生產及產量影響小,而土壤pH 值為 5.6~ 6.0 時最為
適宜,過酸根端易變粗而停止生長,過鹼則種瓣易爆,小頭及獨瓣增多,使產量
降低。蒜之耐鹽性中等,可達5.60~7.80 dsm-1 電導度,但品種間稍有差異。土壤
~ 13 ~
中最好含適量鉀。至於土層深度,以超過 40 公分為宜。
栽培管理
一、種蒜選擇與處理
種蒜是幼苗期的主要營養來源,其大小好壞對產品器官形成影響很大,且感
染病毒機會較小。因此需選擇蒜瓣重約4~7 公克、整齊、充實、無病毒者。
二、整地作畦
整地時將基肥全面撒施後,使用耕耘機作畦。畦寬約120 至150 公分,畦高
約20 至30 公分。
三、播種時期與播種量
一般栽培,中北部是9 月下旬至11 月上旬,南部為10 月上旬至11 月下旬。
如果採用臺灣種蒜之硬骨,因耐熱性較強,宜在11 月上旬以前播種。若採用軟
骨種,耐熱性較差,宜在10 月中旬以後播種。播種量和栽植密度、品種、種植
時期和蒜瓣大小有密切關連,一般每10 公畝栽植株數,早熟品種約40,000 株,
晚熟品種36,000 株,需種蒜量約100~150 公斤。播種時,蒜瓣基部向下,用手
指把蒜瓣垂直插入土中約3 至4 公分。
四、行株距
畦寬 120 公分時,栽植4 行,株距約8~10 公分;畦寬150 公分時,栽植6
行,株距約10~12 公分;至於畦寬200 公分時,則短柵行植,株距約10 公分。
五、雜草防治
大蒜播種後畦面覆蓋稻草,除可抑制雜草發生外,並有促進植株發育,覆蓋
厚度約5 至8 公分。若利用殺草劑防治時,宜在定植後或中耕後4 天內畦面濕潤
時施用,雜草防除細節,可參考「雜草管理」之章節。
六、灌溉與排水
播種後如土壤過於乾燥,發芽緩慢且不整齊,生育期如過於乾燥,則生育受
抑制。由於大蒜為淺根系作物且不耐濕,田間浸水時根部易腐爛,故務必使土壤
保持在適宜的含水量狀態下。尤其採收青蒜前應充分灌水,而採收蒜頭則在成熟
期(3 月上旬)以後節制灌水,以免影響蒜頭品質與貯藏力。灌水時間宜在上午實
施,生育初期(播種後約40 天內)根部尚未發達,每隔5~7 天灌水一次。生育中
期(播種後約40~80 天)間隔10~15 天灌水一次,生育後期(播種後80~100 天)約隔
20 天灌水一次,採收前20 天停止灌水。
七、施肥
慣用之施肥模式詳如下表,至於詳細之肥培管理,可參考「肥培管理與生理
障礙」章節。
~ 14 ~
八、收穫
青蒜於播種後 85 至100 天為收穫適期,太早採收,品質雖柔嫩,但產量不
高;過遲採收則纖維發達,品質劣變。蒜球約於播種後150 天收穫。莖葉黃萎,
鱗莖已充份肥大時為採收適期,過早收穫,晒乾後蒜球不充實,缺少光澤,且不
耐貯藏,僅適於趕早市;太遲採收,葉片乾枯,蒜球不易晒乾,且皮膜剝離,麟
瓣易分裂脫落,嚴重影響商品價值。
大蒜之慣用施肥方式
肥料別 基肥(整地時)
追肥
第一次(播種
後25 天)
第二次(播種
後45 天)
第三次(播種
後70 天)
有機質1500 - - -
硫酸氨 10 - - -
過磷酸鈣 50 - - -
氯化鉀 25 - 25 -
尿素- 15 20 20
~ 15 ~
第三章 肥培管理與生理症
黃裕銘
國立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
臺中市國光路 250 號
電話:04-22862012
傳真: 04-22850762
E-mail: ymhwang@dragon.nchu.edu.tw
摘要
配合優良有機肥料之情況下,青蒜之肥料用量氮:磷酐:氧化鉀(N:P2O5:K2O)
約為250~500: 60~100: 70~120 公斤/公頃,且依雨量之增加而施肥量提高。除
氮、磷、鉀外,青蒜尚需注意硫之施用。有機肥及過磷酸鈣肥可提供硫,然而約
四分之一氮肥若採用硫酸銨,已足以提供足夠硫。肥料中磷肥及有機肥於基肥時
全部施入,但部份有機肥可留作種植後覆蓋用,氮及鉀肥依氣候狀況,於兩片葉
以後分三至五次施用為宜,亦可溶解於水後利用噴灌系統施用,如此一來,更可
依需要而分次施用,並降低肥料用量。
前言
從事農耕事業主要以高經濟利益為主。高經濟利益之獲得,在於合理的施
肥,使作物產量高、品質好,毛利則高,加上肥料費用之降低,農藥用量亦可因
作物較健康用量降低而降低費用,淨利自然增加。如何兼顧農業生產及避免農業
污染,需要政府、農民、專家、及全體消費者共同努力。
肥培管理
若期望用最少成本栽培出健康蔬菜以獲得最大收益, 則必須先瞭解所要種
作物之特性、氣候狀況、土壤條件、養分需求、及水份管理等。同時了解種植地
點的土壤、氣候、地勢、及水源等狀況,是否合於作物之生長條件。作物之肥培
管理需要同時考慮土壤、肥料、及氣候如下圖所示:
氣候條件往往是決定作物栽培成敗的絕對因子, 雖然人為因素可以多少改
善氣候對作物之不良影響,但是往往成本太高。在蔬菜栽培上,尚難達投資效益。
~ 16 ~
氣候不僅決定作物是否可栽種,同時影響肥料之肥效、土壤肥力之表現、以至作
物之產量及品質。雖然高冷地區之農民多為蔬菜收益之高低, 取決於時間更勝
於栽培技術,然而選時間之說除了依農時外,僅靠運氣,實無把握何時種植可遇
颱風或平地豪雨等不正常天候而帶來之短暫高價位。最可靠的方法仍是如何種出
健康衛生之蔬菜,而且在最低肥料及農藥成本下,種出最高產值之蔬菜,則不僅
可節流、尚可開源,獲利才算穩定,自我亦才能維護健康身體以享受自己創造的
財富。
一、肥培之相關報導
蒜對有機肥料有偏好,一般蒜之推薦施肥大都指生產蒜頭者。Rao 和
Purewall(1957)及Nath(1976)建議用40 到50 噸/公頃的農場廄肥(Farm yard
manure)。Rao 和Purewall(1957)建議整地時施廄肥50 噸/公頃,種植時施用250
公斤/公頃硫酸銨,種植後一個月再施用250 公斤/公頃硫酸銨。其他學者發現蒜
頭最好生產之氮肥用量為50~150 公斤-氮/公頃,差異相當大(Singh 和Fewari,
1968;Singh 和Singh 1977;Maurya 和Bhuyan,1982;Pandey 和Singh,1990)。
大多數學者認為施氮肥之同時施用磷、鉀肥較有利,Purewal 和Dargan (1961)
建議施肥量氮(N):磷(P):鉀(K)=200:50:50 公斤/公頃,Joshi(1961)認為在50
噸/公頃廄肥用量下,化學肥料75:85:55 公斤/公頃最好。Das 等(1985) 認為最
好是60:60:120 公斤/公頃,Pal 及Pandey(1986)認為150:250:75 公斤/公頃。
Singh 和Singh(1974)認為施用0.5~1.0 ppm 的硼生長良好,硼用量提高則會
產生毒害。Choudhury(1960)認為以氮:磷:鉀=18:2:3 之複合肥料75 公斤混
入5 公斤之硼、鋅及鉬,則蒜中之芳香成分(allyl propyl disulphide)產量最高。而
對多量元素之需求在8 等級中其氮、磷、鉀、鈣及鉀皆屬5 級,至於微量元素,
則在5 等級中屬需要量較低之1 級(Hackett 及Carolane,1982)。
林(1995)推薦大蒜施肥量氮(N):磷酐(P2O5):氧化鉀 (K2O)=240:90:150
公斤/公頃,有機肥12,000 公斤/公頃,和過磷酸鈣500 公斤/公頃於基肥全部施用。
化學氮肥於基肥施用50 公斤/公頃之硫酸銨,而尿素分四次追肥施用分別為
150、100、150 及100 公斤/公頃。氯化鉀於基肥時施用150 公斤/公頃,第二次
追肥時施用100 公斤/公頃。林(1995)認為臺灣夏季高冷地宜在播種後50 天內分
3 次施用追肥。
臺灣省農林廳(1996)推薦在配合堆肥10 噸/公頃用量下,氮:磷酐:氧化鉀
用量為200~240:60~90:90~120 公斤/公頃。基肥包括全數堆肥及磷肥、20%氮
肥及40%鉀肥。定植後30 天施30%氮肥,定植50 天再施30%氮肥及60%鉀肥。
定植80 天再施氮肥20%。
~ 17 ~
二、肥料用量計算原理
由於土壤之理化性質存在某些限制因子,尤其保肥力差,因此必須利用含纖
維質之腐熟有機肥料,以改良土壤之保水及保肥力。青蒜植體分析其氮、磷、鉀、
鈣及鎂含量約6.0%、0.8%、2.6%、0.7%及0.16%。估算肥料用量方法如下:青
蒜每公頃最高產量鮮重為40 公噸(40,000 公斤/公頃),其乾物重約為鮮重10%,
而乾物重中含氮量以最高6.5%計算,因此氮素含量(吸收量)為40,000 公斤
×10%×6.5%,約260 公斤-氮(Kg-N)/公頃(ha)。假設土壤本身氮供應量為 40 公
斤-氮/公頃,則220 Kg-N/ha 須來自肥料。以示範區之施肥料為例,有機質肥料
之施用量為11,200 公斤/公頃,而其中氮含量約為1.8%,假定當期之利用率為
25%,則有機肥料中氮之供應量為11,200 公斤/公頃 × 1.8%×25% = 50 公斤/公
頃。扣除有機肥料之氮肥供應量50 公斤/公頃後,尚有 170 公斤/公頃氮肥需以
化學肥料添加。如果氮肥利用率為30%-50%,則氮肥用量介於370-567 公斤/公
頃之間,若能提高氮肥利用率則肥料用量可再降低。另外必需注意前作殘留之養
分,如有些農田前期作遺留之磷肥及鉀肥量太高時,則可降低其用量。
三、青蒜肥料推薦用量及用法
由於土壤之保肥、保水力差,因此有機肥料該以含高纖維質之廄肥為主,每
次每公頃用量最好超過10 噸/公頃,而在10~20 噸/公頃間,其化學肥料需要依
雨量作調整,其推薦量見表14-1。日雨量超過60 mm 時,其氮肥補充量為當期
之10﹪,雨量超過60 mm 之日數愈多,則需補充的肥料愈多,如超過4 天則需
補充40﹪,餘類推。
青蒜之成長速率與氣溫有關,有些農戶於低溫期種植,至生長期超過 100
天,夏季則只需約70 天,因此施肥原則為將肥料分基肥及3 至5 次追肥施用。
追肥次數增加雖然較費工,但是肥效較高,品質亦較好。
青蒜化學肥料推算用量
季節
推薦量(公斤/公頃)
氮(N) 磷(P2O5) 鉀(K2O)
旱季250-350 60-80 70-90
雨季350-500 80-100 100-120
四、土壤有機質之管理
土壤有機質含量若能逐年調高,並保持在土壤量之 5%以上最理想,而提高
土壤有機質需由施用含高纖維之腐熟有機肥料而來。腐熟有機植肥料於未添加化
學肥料前,若氮含量在1.5-2.0%間,其纖維質含量比較可靠。施用優質有機質肥
料不僅有利於土壤團粒化,以促進土壤保肥保水的能力外,更可增加土壤通氣
~ 18 ~
性,促使作物根部生長健康。同時提供作物所需的部分大量、次量養分及微量養
分,更能緩充化學肥料施用時,可能造成之肥傷,此外,有機肥可防止養分被固
定而提高肥效,況且亦可以降低作物病蟲害之發生。
有機質肥料必需於整地時混入土壤。腐熟有機肥料可於種植前一兩天混入土
壤,未經堆肥化及腐熟之有機肥料則需於種植前一個月混入土壤。若有機肥料只
施於土壤表面,不僅會造成肥料流失,而且容易滋生蠅蟲,除影響環境衛生外,
同時亦可能傳播病蟲害。
五、肥料種類
磷肥用過磷酸鈣,氮肥儘可能採用尿素,主要乃由於尿素對土壤酸化作用較
小,第三次追肥之氮肥可用硫銨,或每次混入四分之一硫銨。若能選用良好有機
肥料配合適量化學肥料施用量,則不必施用石灰,土壤亦不會有酸化作用發生,
同時土壤肥力亦不會下降。氯化鉀可做為主要鉀肥。
六、肥料施用時期及用量
為促使肥料於施用後能立即被作物吸收、利用,一般追肥時以不施用固態磷
肥為宜,尤其不必要施用高磷之複合肥料,若施用複合肥料,則選擇氮、鉀比符
合作物需要,而磷含量較低者施用。
(一) 基肥:苦土石灰600~1,000 公斤/公頃,過磷酸鈣400~500 公斤/公頃,
有機肥10~20 噸/公頃。
(二) 追肥:在蒜苗生長至二片葉片至採收前一週間施用,追肥只施用氮肥
及鉀肥。若分五次施用則分配比率(﹪)為15:20:25:25:15。氮肥中約20~25
﹪用硫酸銨態氮,10~20﹪用硝酸態氮,其餘55~70﹪用尿素態氮,鉀肥則用氯
化鉀即可。若鉀肥用硫酸鉀,則可不必採用硫酸銨。以下舉一例以供參考:以種
植一分地計,基肥包括苦土石灰100 公斤、過磷酸鈣40 公斤、有機肥50 包,撒
佈於地面後以耕耘機混入土壤。追肥採用硫酸銨、尿素、硝酸錏鈣及氯化鉀,每
分地每次用量如表所示。
每分地青蒜施用之追肥量
追肥次 種植後天數
追肥量(公斤)
硫酸銨尿素 硝酸錏鈣 氯化鉀
追肥 1 14 7.1 7.2 6 1.2
追肥2 28 9.5 9.6 8 1.7
追肥3 38 12.0 12.0 10 2.1
追肥4 48 12.0 12.0 10 2.1
追肥5 58 7.1 7.2 6 2.0
~ 19 ~
七、水分管理及灌溉
土壤排水性對作物生長之影響非常明顯,青蒜耐浸水性低,尤其幼苗期及
近採收期更易因排水不良而根部腐爛。高山地區雖然可就地抽水灌溉,比其他地
區先掌握水源,然而若水份控制不良,不僅使肥份向底層土壤流動而降低肥效,
更可能造成作物的根部生長不良及引起土壤傳播性病害之發生。每次灌水以作物
根系土層達田間容水量為準。噴灌水顆粒宜細小,方可使水份有充分時間往土層
入滲,不致有逕流水,造成水土及肥料之流失。若作物根系健康,則生長快速,
對不良氣候之耐性亦相對提高。
蒜種植後必須馬上灌溉,以後每 10~15 天灌一次,至生長較快速後每8~10
天灌一次,生長快速季節土壤要保持溫潤,到成熟期再降低灌溉。Pandey 及
Singh(1990)認為每蒸發量60 mm CPE(cumulative pan evaporation)時才灌溉最
好。林(1995)認為播種後40 天內每隔5~7 天灌水一次,40~80 天內10~15 天灌一
次,生育後期(結球期) 每隔20 天灌一次至採收前。一般雨量不足時每次灌溉水
量每分地不超過15 噸的水為原則,在生長旺期則可提高到20 噸水。
八、綠肥作物之栽種
高冷區休耕期間宜種植耐寒性豆科綠肥,不僅可以吸收殘留肥料,避免養
分因冬雨而流失,同時綠肥作物可提供良好的有機質,以改善土壤性質,更可
降低主要作物之土壤傳播性病害,對環境及作物收益均有正面效益。
肥培管理之主要問題及因應對策
一、施肥量過多
研究資料顯示,高冷地區蔬菜田經過多年耕種,農友們施用之肥料在量與
質上多少都出現問題。氮、磷、鉀肥普遍過量,部份農田氮肥殘留量超過400 毫
克(mg)/公斤(kg),僅氮肥每年每公頃即浪費了約1,600 公斤氮,約合臺幣一萬九
千元;磷、鉀肥累積量更高,鉀有高達1,500 毫克/公斤者,每公頃無故多出鉀
肥成本超過六萬元以上;磷肥亦普遍施用過多,主要因農民偏好以複合肥料為追
肥。此外,若加上因土壤酸化而引起病害之損失及施用石灰、農藥,所增加之不
必要成本,實在難以評估。
試驗結果皆證明施肥量過高,尤其是氮肥過多,易導致作物病害發生,而且
不耐貯藏、運輸,品質因而降低。本地區之試驗研究確實印證,在乾旱季節氮肥
用量250-300 公斤/公頃時,青蒜產量約40 頓/公頃,氮肥施用350 公斤/公頃時
產量約43 噸/公頃,氮肥提高至420 公斤/公頃時,產量反而降低為約32 噸/公頃。
在多雨季節,氮肥用量350 公斤/公頃時,青蒜產量約41 頓/公頃,氮肥用量為
450-550 公斤/公頃時,產量約45 噸/公頃,氮肥提高至650 公斤/公頃時,產量反
降至約39 噸/公頃。而且最高氮肥處理時,明顯顯示在收成時土壤中含高量之硝
~ 20 ~
酸態氮殘留量,此結果亦印證施用過量氮肥,不僅增加成本而產量減少,收入自
然降低。
二、各種養分施用量不均
以其他作物所需的養分而言,部份農田有缺鎂、鐵、或銅等現象,而部份農
田則鋅及部份重金屬含量卻有偏高之現象,因此施肥不可不慎。
三、有機肥之施用問題
多數農民並未深入考慮、選擇有機肥料。雞糞雖然含高量作物所需養分,但
未經發酵或發酵不良者,其中含有大量容易分解的有機化合物,致蠅蟲滋生,而
招地下害蟲為害。同時蒼蠅孳生而影響環境衛生,並可能傳播病蟲害。豆粕類肥
料亦容易造成地下害蟲為害。因此,建議施用腐熟完全而且有機成份含量(纖維
質含量)高者,才具有改良土壤肥力的作用,更可以提高肥料的肥效,如此一來
作物生長健康、產量增加且品質提高。
四、土壤酸化問題
酸雨雖然會造成土壤酸化,但是諸多研究發現,本省農田土壤酸化的最主要
原因來自於銨(氨)態氮肥施用量太高所致。部份農田在一期作土壤pH 值就下降
一個單位以上,可見肥料用量過多時不僅對作物無益,更會造成不良副作用而增
加管理成本。一般施用1 公斤尿素或硫銨需要1.6 公斤石灰才能中和其酸化作
用。當土壤pH 值已在適於作物生長範圍而且施肥量能合於推薦量時,則每期作
種植前補充約600-1,000 公斤苦土石灰或牡蠣殼粉就可以使土壤pH 值不致酸化。
五、硝酸態氮之誤用
雖然大多數作物較容易吸收硝酸態氮,但硝酸態氮容易淋失及流失,造成浪
費。尿素及硫銨施入土壤後可以銨態氮保留在土壤中,再經土壤微生物將其轉化
成硝酸態氮,使兩類氮肥同時供應作物吸收,對作物生長更佳。本地區有時於低
溫時種植青蒜,土壤硝化作用太慢,或雨水太多造成原形成之硝酸態氮已經流
失,導致植株嚴重缺氮,為使其立即吸收,方可添加部份硝酸態氮,與銨態氮同
時施用,否則徒增成本及肥料流失。追肥中硝酸態氮用量佔總化肥之10-20%即
可,且依溫度上升而降低硝酸態氮使用比率。
六、有機葉面液肥之施用
若土壤性質良好,作物所需養分適量、適比率、適時供應,則不必施用有機
葉面液肥。有機物顆粒附著於葉面時,除會影響葉片之光合作用外,同時可能因
提供葉部病害之病原菌養分,反而增進葉部病害之發生。
生理障礙
當植物生長於適宜之環境時,植物與環境維持互動關係,當環境改變時,
植物可進行內部調適而維持正常生長,但若環境改變為持續性或劇變,植物往往
~ 21 ~
無法調適而引起生長及功能不正常,並於外部形態出現不正常現象;若環境劇變
所導致之徵狀於短時間內迅速出現,例如低溫、藥劑使用不當、施肥不當、灌溉
不當、以及栽培管理上之失誤均可導致植物不正常,此類不正常因發生突然,且
立即造成傷害,因此若傷害過於嚴重而無法改善使其恢復時,僅能藉此獲得經驗
而防患未然,一般稱為傷害(injury),常見之急性傷害及症狀詳見表;經由長時間
之環境改變而造成之不正常,亦即植物長期生長於不適合之環境而造成形態或生
理之不正常現象均通稱為生理障礙(disorders),而不適合之環境因子可能為養分
不平衡、雜草競爭、水分失調以及土壤之酸鹼值(pH)等,此類現象於不適合之環
境因子消除及改善後,可逐漸恢復正常。至於土壤水分、土壤通氣性、土壤穿次
阻力、光照、溫度等環境因子亦間接造成生理障礙,常見之植物因養分缺乏造成
生理障礙詳見表。表中同時列出缺乏各種營養要素時之病徵及觀察部位。
由於臺灣並未就青蒜之肥培管理進行詳細之研究,更遑論有關青蒜之生理
障礙,僅提供國外之相關資料,供參考比對。
一、溫度
溫度過高陽光過強均可能傷害幼苗近地際部份組織,若於採收期,則鱗莖易
灼傷,尤以強風或暴雨過後,發生特別嚴重。受傷組織變鬆軟、凹陷、革質狀,
最後轉變為白色,至於冷風吹襲,則易造成近地際部份之組織受傷而呈黃色。
二、空氣污染
空氣污染以臭氧為害為多,多發生於溫暖、潮濕、霧氣重且無風之天候,症
狀多於接觸臭氧1-3 天後出現,成長中葉片較易出現症狀,幼嫩及老葉均較不易
發生。被害葉出現水浸狀小斑,以後轉變成白色、凹陷、不規則形斑點,多數斑
點並可互相癒合而成大塊斑,陽光直射之植株較易發生而出現葉尖萎凋現象,而
罹病葉片往往較易感染灰黴病。
三、土壤酸鹼度
最適 Allium 屬作物生長之土壤 pH 值為5.5-6.5,當土壤pH 值低於5.0 或超
過8.0 時,則植物易受傷害而出現症狀,一般之症狀為植株矮化、根系發育不良
而易倒伏。
四、缺氮(nitrogen deficiency)
氣候潮濕、土壤排水不良、溫度過低或種植密度過高時較易發生缺氮現象。
發生時葉片直立、呈淡黃色或綠黃色,葉尖或老葉出現黃色條斑,嚴重時組織壞
死。然氮肥施用過多易促進頂端過度生長而延緩成熟。
五、缺磷(phosphorus deficiency)
鹼性及排水不良之土壤較易發生。發生時植株生長減緩、延遲成熟、粗頸
率增加,同時葉片出現褐色、黃色或綠色斑點。
~ 22 ~
六、缺鉀(potassium deficiency)
鉀於含有機質土壤中,若含水量過高,易呈水溶性而經淋洗後流失。易造成
葉尖組織褐化後死亡。初期老葉黃化,以後葉片萎凋、死亡,並以上表皮發生較
嚴重,葉片並由萎凋部份下垂,同時組織變薄,產量因而減少。
七、缺錳(manganese deficiency)及錳害(manganese toxiticy)
鹼性含有機質土壤易發生缺錳現象。發生時,植株出現葉片捲曲、生長減緩,
同時葉片顏色變薄、延遲結球及粗頸。
土壤 pH 值低於5 或氮肥過高時易發生錳害。植株之生育受阻,並出現缺氮
之症狀,葉尖乾枯。
八、缺鋅(zinc deficiency)
含有機質土壤若pH 值超過7.5 時易發生缺鋅現象。葉片呈螺旋狀捲曲,並
向外彎曲,致使植株外觀不直立,老葉上並出現不規則、桔色斑點,嫩葉之葉肉
組織有褪色現象。
九、缺硼(boron deficiency)及硼害(boron toxicity)
植株矮化、變形,葉片顏色由暗綠色至深藍綠色,嫩葉出現明顯黃色及綠色
斑點,老葉變形部份之上表皮因組織堅硬、易碎而易反轉斷裂。
Allium 屬作物對硼害之忍受度因氣候、土壤情狀、灌溉及作物品種而有差
異,大蒜屬中度忍受性,發生時葉尖褪色、壞疽。
十、腊質崩解(waxy breakdown)
接近採收期出現高溫易發生。症狀主要發生於鱗莖組織,產生淡黃色、凹
陷之小斑點,以後轉變為深黃色,同時組織呈半透明化、粘稠狀或腊質狀,往往
外觀仍維持不變時,內部組織已然崩解、皺縮。
~ 23 ~
常見急性傷害之誘因與可能出現之症狀
傷害原因 常見症狀
土壤呈強酸性 根生長不良、生長延遲
土壤通氣不良 根部腐爛
土壤排水不良 常因底層有硬土層造成生長延遲
土壤過份乾燥 葉尖捲曲褐化,出現斑點或斑塊,全株黃化、落
葉、萎凋或大量落葉。
土壤酸鹼值不平衡 嫩葉退綠造成葉片呈黃綠色
土壤環境劇變:溫度、濕度、
空氣等因素
根系發育不良、植株衰弱
微量元素不平衡 嫩葉退綠造成葉片呈黃綠色
肥料中之鹽份累積 土壤表層有結晶體、堅硬
氮肥過多 頂端葉片繁茂但開花少
肥料過多造成之傷害 葉尖褐化或出現塊斑、葉片黃化,嚴重者葉片乾
縮、落葉,甚至全株萎凋。
肥料不足 葉片黃化、生長延遲、葉片減少及植株矮小
肥料不足且氮肥嚴重不足 植株矮化、新葉變小、老葉老化
缺鉀 葉片由老葉葉緣向內黃化
缺鎂 老葉開始葉脈間黃化,新葉葉片黃化但葉脈仍為
綠色。
水分不足 葉片黃化、頂端葉片褐化、植株萎凋
水分過多 老葉黃化、葉間捲曲褐化,葉尖褐化或由葉尖開
始出現黃色、褐色斑點,葉片減少,嚴重者落葉;
生長不良、生長延遲、植株褪色,嚴重時莖剖腐
爛、植株萎凋。
濕度太低 頂端葉片褐化、葉片乾縮
乾旱 葉片黃化,葉片出現黃色、褐色斑點。
光度、溫度及相對濕度劇變 落葉
冬季光照不足 生長延遲
光照不足 生長不良、生育期延遲、葉片減少、植株褪色、
枝條徒長、葉片變長且有褪色現象、老葉黃化、
花苞小且著色不良。
光照太強 葉尖褐化或由葉尖開始出現塊斑,老葉葉間捲
曲、新葉變小緊縮;全株黃化,嚴重者植株萎凋。
強光照下過多水分留於葉片

黃色褐色斑點
~ 24 ~
傷害原因 常見症狀
高溫 生長不良、葉片減少及植株褪色
低溫 生長不良、全株黃化,生育期延遲
低溫時植株吸收土壤中之溫

葉片腫大、葉脈突起、水浸狀病斑並轉為紅、褐

寒害 葉片黃化落葉,老葉變小捲曲,新葉變小且緊縮
密植葉片萎凋、新葉變小、枝條軟弱
通風不良 葉片黃化
移植 落葉
芽形成時期溫度劇變 落芽
突然改變栽植環境 落芽
空氣污染 葉尖褐化或由葉尖開始出現塊斑、葉片黃化並有
微小斑點,其後造成褐色乾枯。
農藥傷害 葉尖褐 化或由葉尖開始出現塊斑;葉片出現黃
色、褐色斑點、葉片捲曲,嚴重者葉片乾縮、葉
片畸型。
殺草劑為害 葉片畸型
化學物質中毒 萎凋或大量落葉
機械傷害 葉尖褐化或由葉尖開始出現塊斑;全株中間部份
枝條葉片黃化,葉片捲曲褐化。
~ 25 ~
常見之植物生理障礙
I、於植物體內不易移動之元素
A、由嫩葉頂端變形並延伸至葉基部,以後莖頂端部份枯死
a、頂端部份新葉變成釣子狀,並由頂端及四周開始乾枯,最
後莖頂端部份乾枯。
缺鈣
b、頂端部份新芽基部變淡綠色,新芽枯死、彎曲後頂端部份
枯萎、部份枝條裂開、受粉不良、花苞畸型、果實畸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賜哥的菜園 的頭像
    賜哥的菜園

    賜哥的部落格

    賜哥的菜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